“高爾夫”是GOLF的音譯,有四個英文詞匯的首字母縮寫構成。它們分別是: Green, Oxygen, Light, Friendship。意思是“綠色,氧氣,陽光,友誼”,它是一種把享受大自然樂趣、體育鍛煉和游戲集于一身的運動。高爾夫球是一種在優美環境中進行的高尚娛樂活動,下面就由小編帶你認識高爾夫球場。
在練習場入門GOLF
在神州半島高爾夫俱樂部的海邊果嶺上推桿。
并不是說技術菜鳥就不能來高爾夫球場一展身手,只是你也不太好意思一路拿著7號鐵和推桿打個18洞吧。所以剛開始應該先體驗一下高爾夫球場里的練習場。一般練習場都占地幾十畝和不少于250碼的發球距離,還細分為真草打位和人造打擊墊打位,有些練習場更是配有果嶺和沙坑,功能設施齊全得幾乎就是高爾夫球場迷你版,保證你下場前從發球到推桿、沙坑救球和短桿都一一練習過,是菜鳥級選手和球場恐懼癥者場前的必經之地。
會所更衣室
練習場一般都設有專業教練,有些配有2D錄像軟件讓教練分析球員動作的不足。以古典海濱式球場著稱的海南萬寧神州半島高爾夫俱樂部(Dunes)更是設有全國為數不多的3D動作捕捉系統,穿上整套的感應裝置的裝備,站在感應捕捉區域內揮桿,通過裝備中具有感應光電功能的白色小球,你的整套擊球動作就會被掃描為3D影像,可以體驗一把做3D動畫男女主角的神奇經歷!系統隨后把你的動作分解開,從中獲得桿面指向、桿頭速度、高球發射角度等許多精確的數據,之后的事你可以全權交給教練了,他們會根據這些數據為你逐個分析、講解并進行全方位指導。
高爾夫球道
全部準備就緒?那就試著上場吧。只要先登記再到接包處下包,更換服裝后就可以到出發臺準備好,這時球僮應該已經將你的球桿、球包等用具準備齊全,等待你一起出發了。你們可能是步行,也可能是乘坐球車,在中國,高爾夫球車使用率高但使用禮儀很有講究。例如行車時要隨時關注周圍的球手,球手準備擊球時你必須保持絕對安靜,等人結束擊球才能繼續前行。千萬不要以為球僮只是扛包的隨從,在不熟悉場地、經驗不足的情況下要如何準確地判斷應該用什么桿?這時候可少不了球僮的幫助。
神州半島高爾夫俱樂部會所全貌。
走入球場,根據你的實力,可選擇離果嶺不同距離的發球臺開球。發球臺也稱Tee臺,一般以顏色區分,紅色距離最短,通常是女子業余球手專用,白色發球臺是一般水平的業余男球手使用,藍色和黑色分別是給高手和職業選手的,有的球場還有距離比紅Tee更短的兒童Tee或比黑Tee更長的金Tee。常由高爾夫球聯想到人生,其實這跟生活差不多,要一步一步計劃著來,先有第一桿才有第二桿,而打球時一定要心無雜念,一心一意地打好眼前這桿。要一個洞一個洞地攻破絕非易事,洞與洞之間距離一般為90米到540米不等,各球洞之間一般分為開球草坪、開闊草地、地勢起伏區或灌木叢、障礙區和球洞草坪。每個球洞周圍都有天然的或人工設置的沙坑、草叢、小溪、池塘和灌木叢等各種障礙,如果不小心掉到長草或者沙坑就要花一番心思救球了。
結束18洞之旅后在此處用高壓氣槍清洗沾滿草的球鞋。
過了沙坑這一關,先別松一口氣,接下來等著你的還有草叢、小溪等各種各樣的障礙,一不小心就會踏入了陷阱,而這些障礙在增加難度的同時也讓這項運動樂趣性大增,讓你不斷地自我挑戰,重要的是不驕不躁,穩步打球,就一定能沖出障礙,踏上讓你愛又讓你恨的果嶺。在果嶺上要完成的就是推球入洞,但千萬別小看,很少有人能一推成功。當你攻克了18洞之后,回到會所之前別忘了用高壓氣槍將高爾夫球鞋上粘的草沖洗干凈。最后,在會所享受熱水澡和美食之后,期待你的下一次高爾夫之旅吧。
高爾夫小史
關于高爾夫運動的發源地有不少說法,流傳最廣的還是蘇格蘭,據說古時候一位蘇格蘭牧羊人在放牧的時候,不經意間用棍子將一顆圓石擊入野兔子洞中,而后從中受到啟發,發明了高爾夫運動。是真是假無法考證,但早在14世紀蘇格蘭議會的文件中就有記載高爾夫這個詞。此外,蘇格蘭更是以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圣安德魯斯老球場為榮。高爾夫首次傳入中國是在1916年,一年后,當時僅有9洞的上海虹橋高爾夫總會開始營業。戰亂中高爾夫運動逐漸在內地消失,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才再次崛起。高爾夫球場大都建在市郊外,根據不同自然地形又設計為山地球場、樹林球場、海邊球場、河川球場、平野球場和丘陵球場。